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

為何揀選我

為何揀選我-團契遊樂園

送舊之後,服事裡的緊繃得到一些舒緩,也讓我得以有時間檢視這學期到底做了什麼。副主席的工作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工作量,然而委身是必須的,團契裡大大小小的事工都必須參與,諸如每次週間聚會、主日、獻詩、禱告等,偉信在這上頭做了很好的示範和帶頭,也讓我清楚的知道這麼做的重要性。仔細想,多數的工作還是偉信做了,我也只是盡了提醒和建議的工作,偶爾分擔一下些微的工作。大多數的時候,都還蠻樂在其中的,服事神的人,正是處在一個容易受祝福的地位吧!##ReadMore##

那麼疲乏、困頓的時刻,顯得彌足珍貴。我必須承認,在許多事上我有某種程度的潔癖吧!我能容許一定程度的放鬆,但又不肯在細節上妥協;也和亮維學長提過,同工們其實都非常棒,大家都懂得在適當的地方交託和包容,但又在 神的事上用心謹慎,絕對不至於辱沒 神。能夠和這麼樣的人合作,讓我飽嚐放心的感覺。

疲乏困頓又從何而來?與非同工的交流,讓我看見我的驕傲。真的是驕傲,沒什麼好保留的。時常拿著自己的標準來看待服事,基督徒應當如何如何,事奉應該云云...然而套一句郭家穎的的名言:我已經受夠鳥人鳥事了。服事 神的第一關,原來就是練習忍耐別人的「放鳥」。有時候對別人,我很難不脫口而出:你真的絲毫感受不到 神的威嚴嗎?

有時候,也會去羨慕非基督徒的生活。遙想當年恥笑前室友是個「教會男」。過去我的確認為:教會總是在壓縮他的時間,十字架總是一群保守主義者的精神勝利。如今我也是個教會男了,心想:原來我只有星期六沒有特定的事工或聚會!周遭的人總是比我多出一倍的時間唸書,總是比我多出一倍的時間看表演、電影和書籍。從前隨心所欲的週末假期(甚至是平日),楚浮、高達、柏格曼、伍迪艾倫全部一起說再見。以往只要考前一週密集特訓,就能夠安然過關,現在也常常因為特殊因素中斷。

面對合作態度的差異、時間壓縮,我既不想說忍耐也不想說「犧牲享受、享受犧牲」,其實也唯有這些事情真實的發生在我身上,才能逼視嘴砲不來的現實狀況。我的驕傲,對念共筆的自信,都是那麼真實的出現在我的傷疤上頭。

我沒有鄉愿到什麼服事態度都可以配合,但我卻完全意識到在服事上頭,我自己有時候也不是那麼全然擺上,放垃圾話也是常有。當然,自己的不足並不能抵銷對服事態度的堅持。只不過心中有一種清晰的聲音,知道將眼光放在搞砸的事上根本無濟於事,對這樣的事發脾氣也只是跟自己作對。反倒是「更新」,將一切帶回 神所設的軌道裡運作。

過去很少感覺到時間不夠用,換個角度想,也唯有現在這種情形,才開始感受到生命的組成是由時間所拼湊的。一直支持我願意把時間拿出來的,是這一句聖經:「至於我和我家,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」。這不單是宣告,也是選擇。我很習慣在生活中探究許多事的「選擇」以及結果,這樣像是讓我觀看一齣自身演出的電影。我也喜歡觀察許多情況底下的眼神,無助、開心、無奈、堅定、猜忌、單純、謊言、真誠...,我越來越能夠去猜想眼神背後是什麼,當我回轉到自身時,我發覺我也正被 神的眼神注視著,也被惡者的眼神窺視著。就好像一種選邊站的遊戲一樣,我無法站在中線上或遊走兩端。

這是一首頌揚 神救恩的詩歌,詩歌的標題倒是對我產生了新的意義。我一直相信從得救到成聖比較可能是連續性的過程。那麼「為何揀選我」的命題,在新的時間點裡,也可能有了新的提問。在新的工作裡,這個問題被保留著。

【為何揀選我】詩集:團契遊樂園6 - 揀選,11

為何你竟揀選我為我捨身,為何要拯救如此罪人,
為何十架的愛是如此高深,完全猜不透何原因,
為何高天之主會為我犧牲,為何以鮮血塗抹淚痕,
為何讓我一信便獲得新生,何等的不配被憐憫,
但我確信神話語的應許,讓我深知所信的是誰,
容我以後順從主,從不後退,來為報答你為我奉上身軀,
自耶穌的真光照亮我的心,便決心要離棄舊人,
唯求奉獻所有並付出一生,傳揚主的恩惠及憐憫。


後記:很少見的,我沒有用修飾詞語。當我不斷想起,至於我和我家,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這句話時,我的心是何等被激勵,願我靜聽

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

七年之養觀後

哈囉,我所尊敬的韻芝導演

趁著我還有殘存的記憶,回覆我一些想法

憑良心說,在僅僅只看過一次的情況,我並不適合評論。「七年之養」這部紀錄片,當中所呈現的景象、氣息,遠超過七年和七個人這些「數量」,104分鐘裡頭承載的,有太多溢於言表的情愫以及個人和社會的交替指涉。

紀錄片的導演應該很難掌握「劇情的發展」吧!總是要不停的跟拍、試探性的詢問,又要在若有似無的前提和預設下構想妳對整部片的終極提問-妳所要問的問題。為什麼要說若有似無,這又涉及到紀錄片的矛盾,犀利的紀錄片勢必強烈地批判和提問,然而也就無可厚非地進行更主觀的鏡頭運作。然而在妳的紀錄片裡,我自己感受到的是節制,一來在影片中我幾乎聽不到掌鏡者的聲音(可以說沒有吧XD),二來妳也相當冷靜地處在一個觀察者的地位,讓受訪者盡可能地說出他自己最深處的話。 ##ReadMore##

這是優點,至少還原了一部紀錄片應有的特色以及忠誠。然而我也有許多困惑之處,關於剪接和主體性。這或許也可以或多或少回應到郭家穎對「七年之養」的評論。

對於剪接,可以看見妳選材的功力和花費的時間,保留的都是相當純熟和代表性的談話。我想拍攝紀錄片的過程,妳有時會感到無奈於沒有拍到想要的,甚至妳最想要的,直到最後都沒有出現過。但是回到可能留下的提問(容許我ㄍ一ㄤ686的文章內容)1. 誰想成為醫生?2. 誰能夠成為醫生?3. 醫生的工作是什麼?4. 醫生是如何培養的?5. 培養的過程需要什麼?6. 如何確認是否夠格成為醫生?7. 如果不想成為醫生?

在紀錄片當中,我可以看見這些問題一個一個冒出,或交替或同時地出現。我想妳也注意到,「七年之養」定調於醫學教育和醫師的養成,那麼分別拍七個人勢必造成一種無可避免的斷裂,於是影片中如何營造出綿密的對話情境成了結構上的必須。要如何讓這群人共同地回答問題,如何在不排排座的條件下,透過精巧的剪接來隔空「駁火」。在多數的情況下,影片中的人物多是針對自己的生活樣態、對醫生的想像來回應,可是這樣也就避免不了各說各話的情況發生,對於非具有醫學背景的人來說,較難銜接這些轉變,而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和氣力在跟到每一句談話,也就減少了思辨的留白。

「七年之養」也有我所提到的「對話」,例如在醫學人文教育的問題上,在學生和賴老之間的各自表述,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。就我自己的感覺,剪接之中必須留有空間和喘息,也就是步調和節奏,我認為你也有注意到這些,所以拍攝了許多社團活動的鏡頭或是馬祖、以及許多的個人活動,而不是單純地將鏡頭設定在談話裡。每一個人物為妳所保留下的的確是字斟句酌的話語,有十足的代表性來涵括醫學生的心聲,不過私心以為「七年之養」為醫學生做的切片超過一種流動的描述。作為紀實的地位,做切片的確已經足夠,但是斷斷續續的粗重喘息會讓觀眾無法更有力氣地做後設解讀。

另外一方面是主體性。我想其實前面拉理拉雜的說了一堆,大概是因為我預設了妳的立場--除了紀錄醫學生的教育之外,妳還有其他的企圖。醫學生教育是一個寬泛的的視野,所以導演也必須讓主題更靈活地凸顯,而不至於湮沒於細節,之前提到的7個提問,或許可以對「七年之養」做一個綜覽,也讓「七年之養」呈現一種「散點透視」的景象。訊息的呈現與後設批判本來處理的態度就有所不同,我認為「七年之養」已經完成了它對於初衷的工作,也就是關乎於紀錄醫學生的教育和養成樣貌。陞樵和家穎在評論上可能都有提到「七年之養」的批判力道和思索力,在這點上我採取比較中立的立場,可能是我一直有在看妳的版,會覺得妳也不是那麼著重在這個點上,至少妳的版一直給我閑靜疏懶的氣息,會讓我覺得妳拍片的初衷不在於將砲火對準誰的問題。

雖然上述我的批評多過讚美,只是我一向不喜歡所謂的「三明治feedback」。事實上我很「尊敬」妳的成果喔!妳花費的時間和精力,遠超乎我的想像吧!妳所完成的,在將來肯定會成為許多後繼者的參考對象(不嘴砲,因為「七年之養」不是夢想或半成品,而是成品)也向妳的勇氣和才華致敬!

祝 平安喜樂
---
承蒙導演的錯愛,讓我誤以為寫得不錯,也容我分享給少少的版眾